log
温馨提示:今天是

民俗风情
民俗风情
阿力乌素人们的信仰

朝克图格日勒

(乌兰察布市委党校)

阿力乌素人们的信仰有着比较复杂的表现形式。复杂表现在几个教相互交错,表现在信仰人群的复杂性上。1820年左右,乌达贡图就居住着阿布嘎乔拉氏的祖辈,而且在祭祀着本姓氏的脑包此事例来分析,这一姓氏以一个姓氏家族为单位祭脑包的活动在这里早己存在。就在同一时期巴特特氏的“博”就生活在恩格日营子(现在的当郎忽洞六道湾村)一带。可见在19世纪20年代前阿力乌素人们的不同信仰就已存在并且一直延续到了今天。但在这一地区建起正黄旗第三大庙宇——花庙,是在1830年的时候。花庙是十二、十三苏木的属庙,庙宇中的喇嘛主要来自这两个苏木,也有正红旗的喇嘛。花庙的建成及其发展对阿力乌素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花庙的喇嘛叫比第日喇嘛(比第日是蒙语,化斋的意思)。这些喇嘛们经常身上带着碗具、经卷、法器,走家串户念经、化斋,帮着各家各户供奉家中的佛神,遇上红白喜事、祭祀脑包等大型活动就做做法事念念经。大约在19世纪70~80年代,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王公贵族也不少(在5公里范围内有正黄旗总管、正黄旗参领,十三苏木章盖、孔都、转达;10公里范围有正红旗总管),这些王公贵族家中的各种佛事活动都是花庙喇嘛主持,有的一年四季都不间断,大的家族几乎常年供养着一、两个念经喇嘛。有的比第日喇嘛还要走家串户做驱灾辟邪看病的差事(喇嘛中有专门学医的喇嘛医生除外)。那个时候比第日喇嘛的活动融入到了牧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牧民的生活也与庙宇的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庙宇上的大型、小型活动牧民们都要上香化斋。阿力乌素这一带的人们几乎家家户户都代养过花庙的牛羊。当时花庙还饲养着不少专门用于挤奶的牛,桑那王吉拉的母亲就是常年给花庙挤牛奶提炼黄油、加工奶制品的佣人。乌达贡图村的乌尼日常年给庙上加工炒米,乌尼日的父亲是常年给庙上加工熟皮制作马具的熟皮匠。

阿力乌素这一带的有不少信仰萨满教的家族,信仰萨满教家族也将孩子送到花庙当喇嘛。这些家族家中不仅供奉着萨满教的神灵还供奉着佛教的诸神,有的几个家族从祖辈上固定在一个场所,集团举办祭天活动。这些家族在家中供奉着“博”、乌达贡神灵,有时请“博”、乌达贡进行祭奠;同时还有自家的脑包,固定着一个时间还要请喇嘛主持祭脑包。如:乌达贡图村巴特特氏的那木吉拉那日布家族,从祖辈上就与中阿力乌素、东阿力乌素的巴特特氏、敖特古塔氏、阿日布塔氏等氏族有一个共同的场所,每年农历五月初九举行集团祭天活动的同时,还要在农历五月二十几与那仁格日乐嘎查(白音查干镇)的几户巴特特氏的人祭他们本家的脑包;乌达贡图村最后一代“乌达贡”淖牧,在自家主持各式各样祭祀活动的同时,每年农历七月初一还要祭祀在自家门前1公里远山上的“阿宝·音”脑包,祭祀“阿宝·音”脑包活动时乌达贡图村家家户户也有参加的,邻村马家村的村民(汉族农民)在六月的某一天也祭祀这个脑包。原来祭祀“阿宝·音”脑包时淖牧乌达贡还亲自上山主持,用整羊祭祀。文革前亲自上山主持比较频繁,文革后上过为数不多的几次,后来在2000年还在自家的祭坛前把整羊按照山上摆放样式,放在床上祭祀过一次。2013年七月初一她的儿子拿上整羊上山祭祀了一次,当天还邀请了邻村上下亲戚朋友50多人前来参与。

根据上述情况来看,阿力乌素这一带人们的信仰相互交错显得较为复杂,参与的人也较杂,有的是远古传承来的、有的后来信奉的,不仅有蒙古族还有汉族。但要讲这里人们的信仰就要从萨满教、佛教两个方面讲起。在阿力乌素人们的记忆中,淖牧乌达贡跟随其师傅贡嘎乌达贡活动在阿力乌素一带的时候,周边还有乔何尔“博”、尼玛“博”、本交乌达贡等等。这些“博”、乌达贡经常活动在正红、正黄旗一带。每当“博”、乌达贡(博与博、乌达贡与乌达贡)之间发生矛盾时,每当他们相遇在一个地方或一个家族中时,有关他们比法术功力的传说就会传出不少。如:某某乌达贡的法器从蒙古包的天窗飞了出去;某某“博”将自己的肠子抽出来绕蒙古包几圈;有的更玄乎说某某乌达贡比法术功力时将腹中的胎儿拿出来放在身边等等。所有这种种的说法是“博”、乌达贡为扩大各自的影响所做的各种宣传而已。“博”、乌达贡也给人看病,占卜。有的人为防御灾难也请“博”、乌达贡跳神,也有的给主人家占卜,每当此时有的“博”、乌达贡施行所谓的法术,有的舔烧红的铁或用刀子等法器刺身。这些一般人难以为之,因此信徒们更加崇拜他们,同时也为“博”、乌达贡增加几分神秘的色彩。说明当时“博”、乌达贡势力范围的争夺之激烈。

阿力乌素这一带既是正黄、正红旗的交汇处,也是正黄旗十二、十三苏木的交汇处(十二、十三苏木又是正黄旗的两个巴尔虎苏木)。所以这一带的很多人家都是巴尔虎部落迁移过来的,这些家族传承的是呼伦北尔巴尔虎的传统习俗、信仰。信奉“博”、乌达贡的信仰,这个信仰是从他们迁移过来时就有。在中阿力乌素正西不到l公里处,有一个集团祭天的活动场所。该场所有一处直径在1米方圆地上摆放着3块石头,据祖辈上祭祀天的人们讲,这3块石头是他们的祖先们用三根树枝支撑炊具烧火用的石头。何时摆放在这里的,这些祖辈上祭天的人、往上追述几代人都说不出个大概来。可见这个祭天场所是有着悠久的历史。

讲到阿力乌素“博”、乌达贡的信仰,还要从这一带集团祭祀天的活动和各家各户祭祀“黑·萨好速”的活动讲起。据淖牧乌达贡的后代讲,巴特特氏的祖辈上就有“博”、乌达贡。在淖牧乌达贡前巴特特氏、敖特古德氏、阿日布特氏的集团祭天仪式就有巴特特氏家族的“博”主持过,此后就请巴特特氏、敖特古德氏、阿日布特氏以外的“博”主持。文革以后有乌达贡图的“俗人”(当地的人叫不是博、乌达贡,也不是喇嘛的人叫俗人)山界扎布主持。祭天场所所在的山丘上地势比较平坦,无特殊标记,除上述祖先们用三根树枝支撑炊具烧火用的3块石头外,在它的西10米左右地方,还有4块摆放整羊的石头。这4块石头的正前方有个高60公分左右的石堆子,石堆子中间低洼用于烧香、烧百里香草的。

在这处祭天场所举行集团祭天活动的是以巴特特氏、敖特古德氏、阿日布特氏祖辈们为主的。祭祀的日期固定在农历五月初九(在马克波罗的游记中记述蒙古族祭天日也是五月初九)。近十年来的程序几乎没变,首先在头一天宰杀一只羯羊(取了势的2岁以上的公羊)。宰杀羊时,将羊的下额连着心、肺一同切割下来,这种切割的作法是特别的作法,切割下来的下额连着心、肺的这一块肉有一个特别的名称叫“朱力德”。然后将羊肉分成羊背子、羊的四肢、“朱力德”一同下锅煮,煮时不用铁具而是用木制的大筷子翻。

第二天,大约11时左右,祭祀的人群都向祭天的场所走去,开车去的较多,也有骑马的,还有步行的,不一会儿山顶上聚集了很多的人(妇女不让上去参与),一到山上人群中多年参与祭天活动人们,不用吩咐凭着经验各自都忙了起来,有的在60公分高的石头堆子中烧百里香草、有的摆放自家带来的酒、有的帮主持人摆放羊肉。人们将头一天宰杀的羯羊皮子(这张皮子在拨皮子时,就将4只羊蹄子带在皮子上)皮朝下毛朝上铺在早已有的4块石头上,然后将煮熟的4条羊腿按前后顺序摆放在羊皮子上、4条羊腿上摆放上整块羊背子、羊背子下面,羊背子上面摆放着羊头,旁边在盘子中摆放着“朱力德”。羊肉的摆放姿势、羊头的摆向都是向着北方的,像似面朝北卧着的羊。接着主持人从身上拿出一块用红、白、蓝三种颜色的布做成的长大约30公分、宽大约15公分的布条子,将一个角折叠后放在供品羊的前面,上面有时还摆上一串念珠。在三色布的上方放了3个罐头瓶子,不一会儿人们在3个瓶子里倒进奶、水、酒。摆放完这些供品后,人们就围站在供品的前面,跟着主持人一致朝着北方跪下来磕头。接着人们向北留出一个缺口,离供品3~4米的地方成半圆形坐下来。然后就这一年主办活动的人牵头直接将供放在地上的酒拿上,倒入带来的酒杯中让人们喝酒。有的人还将“朱力德”和其他肉切割开让人们吃。这期间主持人山界扎布分别拿起罐头瓶子将奶子、水、酒洒向四周,洒在60公分石头堆子中的火上。就这样喝上一会儿酒,将切割的肉吃完后就下山了,先后大约1个小时。

据巴特特氏的后代讲,最早只是在十二、十三苏木巴尔虎家族范围举行,后来随着阿力乌素外来户的增多,阿力乌素其他姓氏家族的人们也前来参加,但主办活动的人还是限制在巴特特氏、敖特古德氏、阿日布特氏后代中。近十年以来,除巴特特氏、敖特古德氏、阿日布特氏以外的人也开始主办祭天活动,但限制在阿力乌素3个村范围内,主持人还是山界扎布。近十年以来的祭天活动举办的规模还比较大,那一家举办还要邀请亲朋好友,祭天仪式结束后一般还要为前来参加活动的人设宴。宴请完亲朋好友后,以巴特特氏、敖特古德氏、阿日布特氏的人牵头,召集巴特特氏、敖特古德氏、阿日布特氏各家的代表人物和阿力乌素各家的代表人们坐下来共同商定来年举办祭天活动的人选。阿力乌素的这种集团祭天活动可以讲从巴特特氏、敖特古德氏、阿日布特氏迁移到这里时一直延续到了今天。阿力乌素的这种集团祭天活动,保持到今天这在乌兰察布市还是唯一的一处,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也是唯一的一处。这样的奇观或者说在这一地区怎么就保留下来这样的一个萨满教的传统习俗还是个奇迹。

以上讲到了阿力乌素集团祭天活动的情况,参与上述集团祭天活动的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在自己的家中祭祀“博”、乌达贡的诸神(信奉“博”、乌达贡的信仰)。这样家庭式的祭祀活动在从巴尔虎迁移过来的家族中几乎都举办,非巴尔虎家族的人家也有,但这些人家的信奉是受巴尔虎人家的影响或者说是“博”、乌达贡的影响促成的。家庭中祭祀“博”、乌达贡的诸神一般是祭“黑·萨好速”。这些人家一般在自家的墙体(有东西墙之分)掏一个30公分左右正方形的小洞(有的人家用木制的小方盒),按上一个镂空的小门,里面摆放着用白毡子或羊羔皮子制作的成年男女及儿童形象(儿童也有男女之分)。这3个对象分别是,“达音·德日黑”(“达音”有“普遍”之意,“德日黑”似与佛教神灵有关,在此可能指天,庙宇宫殿中间渡金的木锥子叫“阿拉腾德日黑”,意为金“德日黑”)、“吉雅其”(指一种能够带来丰饶的天)、“巴勒其尔”(指儿童)。

以上几个祭祀的对象,又通称为“哈日·音·宝日罕”,亦即“俗人的佛”。“哈日”除有“黑色”的意思外,还有“俗”的意思,是相对于“僧”讲的。

阿力乌素的敖包也有这种区别。立于乌达贡图的正南1公里处险峻山头上的“哈日·音·脑包”就无僧人参与。前面摆放着,用一段削尖的红柳条穿上一段羊肥肠,也有羊尾的切块。(北方诸多民族祭天时场面有木桩,在木桩上有摆放牺牲动物的习俗)这样就创造了一个微缩祭天场景。平日里阿力乌素巴尔虎的家中每逢祭祀日、每逢节庆日、红白喜事都要上香拜供。每宰杀牛羊煮肉时还要将第一口肉切割下来放在盘子中,供放在里面。有时这些巴尔虎家族中还要请“博”、乌达贡到家祭奠“黑·萨好速”,这样的祭奠一般在家中有个重大的事,或者家中有个难事就请“博”、乌达贡来祭奠。据58岁的村民南斯拉玛回忆,在“文化大革命”前她在东阿力乌素山包家中,亲眼目睹了一回淖牧乌达贡祭祀山包家“黑·萨好速”的场景。那天,淖牧乌达贡穿着蓝色花边袍子,头上带着蓝色花边的帽子(叫奥日贵),手中拿着半面鼓。当时在山包家的地面中央站着一只白色羯羊,一开始淖牧乌达贡就念念有词的诉说起来(蒙语叫阿木拉呼),一直到羊的身躯抖动起来后赶到院中宰杀,并把羊的“朱力德”“敖日雅麻格”(“敖日雅麻格”是蒙语,缠绕的意思。就是将羊的肝脏切成3个段后,把其中的一段用木签穿上,再用羊肠子缠绕多圈)、羊胃(就是在羊的胃里灌入奶子和小米,将胃的口重叠起来后用木签穿起来,再用羊肠子缠绕起来)、粗灌肠(就是在羊的粗肠内灌入羊的血、放入少许羊油、面、盐、葱)、肾脏一同下锅后煮(煮时用红柳条枝翻动,不能用其他工具)。肉出锅后,按摆放全羊席的规矩将肉装盘,再把“朱力德”和羊头放在羊肉上,看上去很像一只整羊伏在大盘中。然后把这一盘子的供品放在神位前面,神位前面早己摆放着一张炕桌子,上面铺着刚刚宰杀过的羊的整皮子(这一张羊皮子带有4只羊蹄子)。接着淖牧乌达贡再一次往神位前的装有奶子、茶、酒的铜器中斟奶子、茶、酒。然后就端上奶子、茶、酒走出家门,将奶子、茶、酒洒向四周。祭祀临近结束时,淖牧乌达贡将主人的姓名、年龄、属相以及家中其他成员(媳妇们除外)的姓名、年龄等逐一报出,接着为上述人员进行了祝福。祝福完后,淖牧乌达贡从供品上割下一小块肉,放入煮肉的汤中(蒙古语叫吉莫苏勒格),然后把这汤盛上一些走出家门洒向四周。接着将“敖日雅麻格”上的肉取下后烧掉,然后按照如前所述的方法再重新制作一个“敖日雅麻格”供放在神位的前面。这些程序结束后,淖牧乌达贡拿起“朱力德”咬断“朱力德”上的喉咙后放在盘子内,而后让人们协助举起所有供品高呼三声“奥爱、奥爱、奥爱”。此后便坐下来共同喝酒吃肉、吃“朱力德”,参加祭祀的人们包括亲属和邻居们也共同分享供品。其中“朱力德”分三天吃完,三天后将剩下的骨头烧掉。

阿力乌素一带以及正黄、正红旗一带的巴尔虎家族很多家庭都祭祀“黑·萨好速”,这些祭祀“黑·萨好速”的家庭请的“博”、乌达贡来自各个不同的师傅。这些出自不同师傅的“博”、乌达贡难免有时产生矛盾。一旦产生矛盾发生口角失和,他们认为“黑·萨好速”也会替自家出力,就对对方的“黑·萨好速”进行贬斥。如果家中发生灾祸,遭受意外损失,就更加疑惑是某某家的“黑·萨好速”在作怪。于是在傍晚向对方家泼洒掺有锅底黑的污水,把装有咒语的瓶子扔在对方的路上,或者请“博”、乌达贡做法事诵咒语,以求消灾避难。这种迷信的思想在这一带也影响着其他不信封“博”、乌达贡信仰的人们,这些人们也害怕起“黑·萨好速”,于是有的家庭也开始祭祀“黑·萨好速”。有周边的汉族也相信这些,有的汉族祭祀“阿宝·音”脑包与这个有关。

综上所述,阿力乌素家庭祭祀“黑·萨好速”的活动和家族集团祭天活动保持到今天,这在乌兰察布市、乃至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是唯一的一处。这一地区能保留下来这样的一个萨满教的习俗。是这里有独特的人文环境,有包容豁达性格的人群分不开的。阿力乌素有几个巴尔虎的姓氏家族有集团的祭祀场所,并且祭祀活动历史悠久;半径在2公里范围内信奉“博”、乌达贡信仰的几个村落与信仰佛教庙宇(花庙)并存;有的家族佛教的信仰和“博”、乌达贡信仰并存;以家族为单位的祭脑包与几个家族集团祭天的形式并存。就信奉“博”、乌达贡信仰的权势人物淖牧乌达贡来讲,她家的家庭祭坛前就供奉着佛教的诸神、还有成吉思汗。这些种种现象表明了这一地区的宗教信仰的包容度。就2010年83岁时过世的乌达贡淖牧来讲,她性格豁达,为人平和,广交朋友在周边人群中有着很好的威望。她聪明贤惠,能言善辩,不仅在家族中,而且在蒙汉族之间也很有威信。她的儿女孝敬、儿孙满堂是远近闻名的幸福老人。

阿力乌素这一带的佛教信徒也不少,就19世纪70~80年代的情况分析,新中国解放以后还俗娶妻成家的家庭约占三成(信奉“博”、乌达贡信仰户占三成,没有信奉以上两个的户占三成)。这占三成成家的喇嘛中年龄层次有差别,有活佛喇嘛、有普通僧众,也有专门学医的喇嘛。花庙的活佛喇嘛阿布根普日来解放后就娶妻生有一女,后与妻离婚后又回到东阿力乌素一直生活在这里,还俗后的活佛喇嘛和普普通通的牧人一样,一同劳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文革时期被群专失去人生自由,也被批斗示众,不论体力上、精神上受到了不少伤害。阿布根普日喇嘛平反后当了一名普普通通的蒙医,后被评选为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2000年过世时享年80岁,平平淡淡度过了他的一生。从花庙走出去在拉萨泽蚌寺当大师级的喇嘛色登,出生于1899年,他从小失去父母,兄弟二人(弟弟乌达贡图的希拉)在花庙当喇嘛,后色登前往希拉穆伦寺(在四子王旗)、五当召(包头市境内)当喇嘛,几年后徒步一人去拉萨求师拜佛,并在拉萨泽蚌寺潜心研读佛经成为了名振一世大师级的高僧。色登在拉萨泽蚌寺收有众徒,还有专门的炊工,20世纪80年代给希拉穆伦寺请回佛像一尊,1990年给弟弟家中捎来《塔日布庆布经》一部,1993年在拉萨泽蚌寺病故,享年94岁。

 

  注释

1脑包:蒙古语指堆子,它是有人工堆积起来的石头堆子或土堆子,这里指堆建在高山上或平原上用来祭祀的石头堆子。

2博:萨满教中有男主持、女主持,男主持叫博。

3花庙:距中阿力乌素1公里正南方向;距东阿力乌素2公里西南方向;距乌达贡图1公里正东方向。正黄旗第二大庙宇是阿贵庙,在现在的白音察干镇东南3公里处。

4萨满教:这一带的蒙古族讲萨满教,就是指对“博”、“乌达贡”的信仰,下面所述“博”、“乌达贡”的信仰即指萨满教)。

5祭天:在野外山上举行对苍天的祭祀仪式,叫祭天。

6乌达贡:萨满教的女主持叫乌达贡。

7阿宝:蒙古语,意为爷爷的。

8·萨好速:“黑”即“空的、看不见的”,“萨,好速”即“守护神”,合起来即是“看不见的守护神”,或者有抽象的意思。

文章来源:《察哈尔文化》专刊2016.1

【收藏本页】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察哈尔文化研究会
地址: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        电话:0474-6209013        传真:0474-6586648
邮编:012400        邮箱:nmgchher@163.com         蒙ICP备12003451号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36703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