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
温馨提示:今天是

以文叙史
【连载99】史诗陶染下的英雄部落——迁居各地的察哈尔蒙古族
 

辽宁省彰武县察哈尔蒙古族(四)

 

牧厂管理在初期是归盛京(今沈阳,当时是满清都城)礼部直辖的。礼部下有牧群司,当时的牧厂就是直接归礼部牧群司管理,到乾隆十五年(1750年)牧场下放归盛京将军管辖。

  牧厂的管理官员“向由京城蒙古官员内挑选四品总管一员、五品副总管二员”。但是,他们并不到牧场来,而驻在京城(今北京,清朝新都)或是驻在盛京(已成旧都)。到乾隆十九年(1754年),盛京礼部侍郎章苏阿向朝廷奏本,认为,这些外派的官员“俱非本地人,不谙孳生之道”,遂又改为由本处翼长(蒙古语称嘎拉达)、副翼长(蒙古语称阿日孙嘎拉达)、牧长(蒙古语称阿顿达)管理,自此,即不再从京城往牧厂派总管和副总管。翼长和牧长享受朝廷的俸禄,月间有饷银。翼长的月饷银为2两,副翼长月饷银为1两,牧长月饷银也是1两。

  陈苏鲁克设翼长2名、副翼长4名、牧长14名;黑牛群设翼长1名、副翼长1名、牧长3名;新苏鲁克不设翼长,设牧长1名、副牧长1名、领催2名、牧牛人15名。

  这种管理形式及额设的官员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事实上,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牧厂即招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设立彰武县,牧场已不存在。但招垦后牧厂留在排牧地(属皇产),牛羊虽分散各户,而每值“三陵”大小祭祀,仍需由牧民贡纳祭品,故翼长、牧长名目仍然存在。其间也有一些变更,这就是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时,彰武县知县周士藻向盛京将军衙门奏,拟仿照新苏鲁克官员的名目,将牧长改称牧牛人。盛京将军认为“翼长名目太长,名不符实,拟改名称,尚属妥洽,应准照办”,遂于是年四月取消了翼长、副翼长的名目。

  养息牧牧场从清初设立到清末招垦,长达250余年,期间官员的更迭历经续世几代,依据盛京内务府档案均有记载。

牧厂设在杜尔笔山(今高山台山)下。又“都尔鼻城(今四方城)在牧厂东南五里”。“杜尔笔山,牧厂即设其下”。“杜尔笔山即场地。厂东南五里有都尔鼻城”。“横道子与旧牧厂监督官厅是同一个地方”(横道子即今彰武镇)。今人考证认为,今彰武之马仗房,早年有蒙古语名为敖特尔,汉译为游牧地,即为早年牧厂的中心地。

(连载99期)

【收藏本页】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察哈尔文化研究会
地址: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        电话:0474-6209013        传真:0474-6586648
邮编:012400        邮箱:nmgchher@163.com         蒙ICP备12003451号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2336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