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
温馨提示:今天是

以文叙史
【连载86】史诗陶染下的英雄部落——迁居各地的察哈尔蒙古族
 

新疆霍吉尔特察哈尔蒙古族

 

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清王朝平定了准噶尔叛乱。经过这场血腥镇压,准噶尔大地满目疮痍,人烟稀少。清军班师后,俄罗斯、哈萨克人乘虚侵入,占地放牧。为了巩固西部边陲,清王朝决定在准噶尔设立哨卡驻军。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10月,从察哈尔八旗招募兵丁1 000名。17625月在总管齐勒克特依、那旺带领下,从达兰图鲁起程西进。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3月到达乌鲁木齐。

按照原计划,到达乌鲁木齐的察哈尔兵丁, 分拨800户到博尔塔拉,其余200户(旧营镶白旗)留守乌鲁木齐和库尔喀喇乌苏(今乌苏市),后又调防肇丰城(该城现在哈萨克斯坦境内)。肇丰城当时是塔尔巴哈台地区的军事行政中心。察哈尔兵在安定了边疆后,被内迁至塔尔巴哈台的楚呼楚(今塔尔巴哈台地区)、裕民县、锡伯特、额敏河畔、巴尔鲁克山等地居住。额敏县霍吉尔特蒙古乡的察哈尔,都是当时塔尔巴哈台边防哨所察哈尔士兵的后裔。对他们曾有三种称谓:一是根据所从事的行政管理职责称呼“塔尔巴哈台察哈尔”;二是以其守卫点称呼“巴尔勒克察哈尔”;三是根据居住地点称呼“库鲁木苏察哈尔”。他们在巴尔鲁克山的9个哨所里,轮流守卫。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100户察哈尔来到多拉台从事畜牧业和农业生产。1774年(清乾隆三十九年),留居锡伯特的近100户也迁到多拉台。由于冬季寒冷雪大,人们不适应这里的气候和生活习惯,便又迁到霍吉尔特的哈拉乌苏,一部分农耕,一部分放牧(夏季到吾尔喀夏山麓、加依尔山麓和巴尔鲁克山麓营地,冬季到莫合台、加依尔、玛依勒一带避冬)。

霍吉尔特察哈尔蒙古族虽然迁居异地,但是他们仍然保留着祖籍蒙古族生活习俗。如:禄马旗要插在高处或屋顶,清晨献食物“德吉”。室内外经常燃香薰沐。饭食“德吉”奉于神。阴历每月8日、15日、30日为不祥之日,因此不出殡,不杀牲,不办红白喜事,不出远门、不与人交谈、不食,在家或到寺院念玛尼珠诵经。腊月23日祭火,届时将煮熟的肉盛在盘里摇祭,然后把胸杈骨用护肚油裹着,上面捋酒放到火里,由幼子或其媳叩拜,以示香火有继。阴历10(此月称为“哈日萨日”,不得举行婚礼)25日为燃灯节(现称祖拉节),炸油食煮肉,并在盘里拌黄油食糖炒米上插捻烛(烛数与人的年岁相等),这时要在室外摆桌燃烛,举家唱祭烛歌。

(连载86期)

 

【收藏本页】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察哈尔文化研究会
地址: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        电话:0474-6209013        传真:0474-6586648
邮编:012400        邮箱:nmgchher@163.com         蒙ICP备12003451号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31903190